要全麵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把南疆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實施好農村安居和遊牧民定居工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農牧區和邊境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努力讓各族群眾過上更好生活。
——習近平
記者 張治立
昆侖山下,塔河兩岸,歲歲年年氣象新。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疆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把南疆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5年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作為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的南疆四地州區域性整體貧困徹底消除,並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征程中奮楫前行。
告別千年貧困,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麵小康社會,城鄉麵貌日新月異,增收渠道持續拓寬,生活水平節節攀升,現代文明新風勁吹……人們不禁感歎:“南疆的發展變化、發展潛力超乎想象。”
1月7日,員工在新疆幫幫兔農牧集團有限公司兔舍查看兔子的生長情況。新疆幫幫兔農牧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種兔養殖基地位於策勒縣策勒鄉巴什玉吉買村。公司采取“基地 合作社 農戶”養殖模式,有效帶動當地3000餘人通過養兔增收致富。 許曉龍攝(資料圖片)
“老百姓手上有活幹,口袋裏有錢,日子越來越紅火”
“我以前普通話說得不太好,有很多話想對總書記說,但表達不出來。現在,我的普通話水平提高了,我想說,老百姓手上有活幹,口袋裏有錢,日子越來越紅火。”3月3日,策勒縣策勒鄉巴什玉吉買村黨支部書記麥麥提熱伊木·買買提明說。
麥麥提熱伊木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2017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疆代表團審議,他第一次近距離見到總書記。“總書記問了我農村耕地情況、地裏種植情況等,我感受到了濃濃的關切和溫暖。”回憶起5年前在人民大會堂的那一幕,麥麥提熱伊木至今仍激動不已。
麥麥提熱伊木把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殷囑托帶回家鄉,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底氣和幹勁更足了。從那以後,巴什玉吉買村組織了特色林果提質增效技術培訓,每畝石榴增產200餘公斤;村裏引進養兔、養羊和石榴酒加工企業,解決180餘人在家門口就業;道路修建、安居房建設、庭院改造、煤改電工程、太陽能路燈亮化、垃圾分類處理等民生項目集中實施……
2019年,這個沙漠邊緣的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2021年,全村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16年的4000餘元增長到14000餘元,超過一半的農戶買了小汽車。
開車四處宣講的麥麥提熱伊木發現,走到哪裏都有看不完的變化,巴什玉吉買村隻是南疆巨變的一個縮影。
2016年至2018年,全疆有10個貧困縣陸續摘帽;2019年,有12個貧困縣摘帽;2020年,最後的10個貧困縣摘帽。於田機場的通航,莎車—和田II回等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南疆89.2萬戶農牧民用上了清潔能源……麥麥提熱伊木的宣講中,列舉的喜人數據和生動事例越來越多。
“黨和國家的每一項好政策都在此落地生根”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實施好農村安居和遊牧民定居工程”“完善農牧區和邊境地區基本公共服務”,5年來這些一直都是南疆農牧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1月18日,自治區地礦局駐溫宿縣吐木秀克鎮吐木秀克村“訪惠聚”工作隊、村“兩委”組織返鄉大學生開展送“福”字活動,他們將一副副寓意美好的春聯、紅紅的燈籠送進村民家中,與村民一起貼春聯、掛燈籠,喜迎新春。餘磊攝(資料圖片)
“幹部群眾感受最深的是,南疆邊境地區雖然地理位置相對偏遠、氣候條件相對惡劣、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但黨的好政策如春風般吹遍每一個角落,黨和國家的每一項好政策都在此落地生根。”全國人大代表、溫宿縣吐木秀克鎮黨委書記廖朝陽說。
以吐木秀克鎮為例,“七個一批”“三個加大力度”攻堅舉措,農村安居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等民生工程的實施,加快了貧困農牧民的脫貧步伐。2019年底,全鎮共有貧困戶1356戶、貧困人口4809人脫貧,實現了全鎮整體脫貧摘帽。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吐木秀克鎮接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使農村人居環境“升級換代”。
“去年一年,我們在快遞進村、醫療衛生、醫療保障、基礎設施提檔、住房升級方麵持續發力,確保各項民生服務落地見效。”廖朝陽說,吐木秀克鎮12個村完成“ 中郵驛站 鄉(鎮)運輸服務站掛牌”工作;自來水、生產用電、硬化道路、通訊網絡等入戶率達100%……
當南疆農牧區和邊境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原來的一些劣勢轉化成了優勢。廖朝陽說,邊境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原生態的農產品、淳樸的民風民俗都成了特色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吐木秀克鎮借助興邊富民行動和鄉村振興戰略,旅遊產業正在蓬勃興起。
員工在莎車縣饢文化產業園生產車間烤製饢餅。莎車縣持續引導饢產業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帶動當地群眾增收。 記者 約提克爾ⷥ𐼥 提攝(資料圖片)
“這裏是宜居宜業的好地方”
“去年,我大專畢業後之所以選擇回到家鄉莎車縣,是因為這裏城鄉‘顏值’高,產業集聚多,發展潛力大,是個宜居宜業的好地方。”3月4日,在位於莎車縣塔尕爾其鎮現代農業示範園的新疆小蜂農業創新發展有限公司二期工廠,工廠辦公室主任迪麗娜爾·如則自豪地說。
莎車縣是傳統農業大縣、新疆第一人口大縣,曾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迪麗娜爾在莎車縣依蓋爾其鎮都維薩熱依村長大,村子離縣城隻有十餘公裏,但小時候受道路交通、經濟條件製約,進城趕個巴紮都難。她曾經有個心願:長大後走出這個“窮窩窩”。
“2017年,我到外地上學,但每次寒暑假回家感到既新奇又陌生,城裏、農村處處舊貌換新顏,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變化,我們到外地上學的南疆學生都有同感。”迪麗娜爾說,2020年實習和次年畢業,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家鄉的企業。“我哥、我爸都是農民,在家門口都找到了工作,何況我這個學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大專生呢?”
現在,迪麗娜爾每月工資超過4000元。她很珍惜這份工作,在做好收貨入庫、員工考勤的同時,還嚐試通過線上線下做產品銷售。業餘時間與在南疆就業的同學經常聯係,大家都對今後的生活充滿向往。
如今越來越多像迪麗娜爾這樣的青年,樂意留在南疆、宣傳南疆、建設南疆。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